評論三十九: 台北杳然無蹤的魔「環」 (二00七年二月十四日)

序言: 台北之「環」

最近去了一趟台北,找不到一絲台北有名的「圓環」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一白色像個錫罐頭的圓型建築物,在台北「圓環」可說是家喻戶曉,它位於南京東路和重慶北路交通四叉口,白天小吃攤販的長木桌、長木凳都堆集在交叉圓中心,像一個巨大的水果蛋糕,到了晚上像魔術一樣,所有的小吃攤販都活躍起來,熙來攘往,空氣中洋溢著台灣小吃的香味,是年輕的朋友、情侶、夫婦、老朋友和鄰居愛去的地方,也是全家大小吃宵夜的好去處,有人甚至說「是吃圓環長大的」。圓環的「台灣小吃」是「台北美食」之一,不僅台灣的人知道,連老道的國際遊客都曉得,真可說是中外聞名。

取代圓環的白色圓型建築物,外面招牌寫著「美食地下街入口」,但不見人進出,經查詢才得知台北市政府年前強制小吃攤販搬進了地下街,因為無人光顧, 攤販也全搬走了,現在已經關閉,有一說是因為空氣不流暢,又有一說是下雨 時,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祇留下一個無人進出的鋼筋水泥建築物擺在大台北市忙碌的交通四叉口,往日獨特的繁忙夜景,就從此消失了。

在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第二航站離境時,過了隨身行李安全檢查口後,在第四號登機出口自動梯附近看到二樓有一大紅布條,上面寫著「台北圓環小吃」,立即搭自動梯上去看,場地仍在裝修,擺著五、六張長木桌、長木凳,美食味道依舊,祇是缺少了當年坐在月光同閃爍的星光下享受美食的氣氛同情境,舉目望去,祇有大大的妮可基嫚的香奈兒五號香水廣告和一些歐洲高級商品店。屋頂上面是高高的天花板和橫直交錯的大管子。

台灣是一個「速富型」社會,它完全是全球化的產品,這一類型的社會正快速的在改變世界的容貌,全球化使自然資源大量而且快速的消失,同時也將環境和文化遺產大量的破壞,這是人類未來的一個重大挑戰,圓環的消失祇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研討「速富型」社會的來龍去脈對我們不僅是有教導性,而且也是要徹底瞭解全球化運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台灣可能是「速富型」社會運作最久的一個社會,所以也是研究這一類社會最好的例子。本篇評論後面將從不同的角度來深入研討台灣的崛起、停滯和它的命運。


崛起和停滯

台灣是一個完全依循全球化路線達到高度成功的國家,全球化將它從一開發中的國家攀升成一個嶄新工業化的現代國家,我們且稱這種發展模式「台灣模型」。不同的國家都在模仿這個模型,最令人注目的是中國。對想要瞭解全球化對他們各自的國家會帶來甚麼影響的人;這其中也包括現在世界超強國的美 國人,研究台灣的崛起、停滯和它的命運是一當急要務。

實質上全球化是許多國家之間一聯串降低關稅的條約。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已經開始,到了80年代早期才大量加快步伐。這個運作的重點是減低;有時甚至取消外國產品;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產品銷到美國的關稅,結果造成美國進口增加、消費者大量消費、貿易逆差遽增,開發中國家則大量生產商品外銷到美國,這是台灣模型的根基。

採用台灣模型的國家必需具備下面五項條件:

1. 要有勤勞、效率高而且工資低的勞工。

2. 不能有保護環境減少工業污染的政策。

3. 政府一定要不斷的進入外匯交易市場干預匯率,來維持兌換美元低於實值的 貨幣。

4. 原主國一定要是一個獨裁而且穩定的政府,必要時能有效的壓抑住民眾 對外商剝削勞工、破壞環境不滿的抗議和示威。

5. 原主國要能提供外商管理和技術人員們良好、安全而且友善的居住環境。

以上五項條件齊備了,外資就會如洪水般的湧入,新的工廠像雨後春筍一樣的出現,當地的勞工也充份利用了,銷往美國的成品源源不斷從生產線上湧出。 這種新生的財富大部份經由外銷回到美國,增加美國國內的消費量,也蠻有一些流入到原主國社會中的各個不同層次,進一步促進 原主國的經濟。

我們也可以從金融交易的角度來研究台灣模型的現象,對美國出口增加,原主國的貿易順差會大量增加﹐貿易順差賺來的美元加上外資流入的美元是一筆相當大要換成當地貨幣的資金,在一個外匯完全自由的市場;當地的幣值立即就 會急劇上升,造成生產成本提高,台灣模型就會停擺, 這就是為甚麼政府一定要進入外匯兌換市場買進大量的美元來維持當地貨幣的低匯率。政府祇能發行自己的貨幣來買美元,這一來當地市場上會充滿了流動資金,大筆的流動資金又會造成社會基本建築的急速建造,新的高樓大廈取代了老舊的建築,新的街道同社區不斷的出現,高速公路、新建的港口和機場、捷運、快速火車各種各樣的摩登玩意都接踵而來。對那些不好好仔細去研究全球化如何運作的所謂專家們,這一勢如破竹的發展,就像奇蹟一樣,所以「經濟奇蹟」是經常用來形容這種狀況的成語。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台灣模型同社會不公平是相容共存的,它還從中得到滋養。實在來講,社會不公平扭曲了財富分配的事實,它有利於有錢有勢的人用不法的手段取得財富,一般人祇拿到較小部份這新生的財富,工人們平均工資的成長遠不及對美國外銷的成長,台灣模型就靠這樣來延長它的壽命。當然社會不公平做得太離譜了,會引起不滿、憤怒、暴動、社會混亂,甚至導致政權崩潰,外資就會逃離,台灣模型也就沒有了,所以在政治上要有靈巧的平衡手段,一方面要讓社會不公平繁盛到一個程度,來延長模型的壽命,另一方面又不能過份,煽起社會的不穩定。

在大量社會基本建築的建造時期,社會不公平到處可見,它的資金來源是政府購買美元運作下過多的流動資金。這種快速成長時期也是合法商人同壞人賺錢的好機會,建築計劃的估價通常都高出市價相當多,腐敗的官商勾結將一部份高估得到的貸款飽入私囊,這種高價的計劃在經濟遲滯時就會垮掉,帶給整個社會沈重的負擔。大量建造也使得原本在外資設立工廠時已經開始被破壞的環境及地方文化遺產,更加快速的毀壞。快速的經濟成長也影響到領導階層箐英的心理狀態,造成他們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任何破損行為都是可以的觀念。

西方式的民主政治是台灣模型最大的敵人,在民主來臨之前,進行大量建築計劃和貪污的循環是毫無阻擋的。民主政治一到,人民會要求社會公正和清淨的環境,台灣模型的必需條件很快會消失掉,新的外資不再進來,連帶原來的外資及管理、技術人員最後也都會搬離。那些與外資合作發達起來的本地資本家們也要另謀出路,他們通常選擇出走到台灣模型才剛萌芽的地方,這一來,原主國的經濟就會停滯。

六0年代晚期,台灣在蔣介石同蔣經國父子先後做領導人的國民黨獨裁政權下,台灣模型已經跨出了初步。台灣的生存必需靠自己的經濟發展,而不能祗靠叫一些空洞的口號,這個事實在當時已是十分明顯。七0年代的台灣就是沿著這模型的路線一路走來,經濟也逐步地繁華起來。它並且幫助台灣渡過了來自美國的四大風暴:ヾ一九七0年七月九日,季辛吉突訪北京;ゝ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退出聯合國,中國取代台灣成為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ゞ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尼克森、周恩來發佈「上海公報」;々一九七八年一月一日,卡特政府與台灣斷交,正式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一直要到八0年代,雷根政府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引發美國貿易逆差失控的時代,台灣模型才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那時大量的消費商品和低科技的電子配件都是台灣生產的,八0年代的美國市場是台灣製造商品的天下。在同時台北也經歷了超快速的改變,忽視了全球化運作過程細節的西方專家們,對台北密集如林的鋼筋水泥建築聳立起來的速度,既敬又畏。他們稱台灣的發展「經濟奇蹟」。

到了八0年代後半期,台灣勞工平均工資已經上漲,台灣模型開始受到威脅,缺少低廉的勞工,外資的流入率就緩慢下來。在蔣經國獨權時代,當時本地與外資合作一起成長起來的資本家們是不敢將生產線出走到中國大陸去的,那是件冒生命危險的事。李登輝上台後,民主化也緊跟著到來,他聽了所謂專家們的建議,在「贏、贏」的口號下,打開了台商們出走中國大陸的閘門。李登輝很快就覺察到這口號中的第一個「贏」家是商界大亨們,他們將生產線出走到大陸後,奪到了巨大的利潤;第二個「贏」家是中共,大批出走帶過去的設備同技術,使中共轉變為一個製造業的熱點,也增強了它的軍事力量,必要時可以用武力拿回台灣。毫無疑問這二個「贏」的口號,對台灣來講實在是一個「輸、輸」的建議。當李登輝政府發覺給騙了,也曾嘗試要關掉這已經淌開的閘門,來減緩台商出走的步伐,但這就像是要關掉一個馬已經跑掉了的馬棚門,最多也祇能防止新興高科技工業的出走。

八0年代後半期,台灣開始培養電腦有關的高科技工業,一九八七年成立的台灣高科技龍頭:台積電就是一例。美國一九九一到一九九二年之間的經濟衰退刺激了台灣高科技的成長。在這期間美國的高科技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大量栽減三、四十歲左右有長期工作經驗的人才。一直是美國高科技人才主要供給者的台灣,也因而受惠,因為早年台灣頂尖大學理工系畢業的學生,幾乎全都到美國深造,學成之後絕大部份繼續留在美國工作,多年下來人數可觀,這批人中有相當多都捲入這波愚昧又短視的栽員潮中,其中一部份對美國資本主義冷酷無情的做法感到失望,毅然回到台灣,重新創業。他們帶著一流的技術才能會同台灣本地資金,將台灣轉變成一個新的高科技中心,稍後還從美國矽谷拿走許多工作。

新興的高科技工業在技術層面上比已經大批出走到大陸的輕工業要複雜很多,但是二者也有相似的特徵,它們都是可以移植的工業,生產出來的成品外銷目的地都是美國。高科技工業發覺它們也一樣可以出走到大陸去,利用大陸比台灣低廉的勞工及可以任意污染環境的優渥條件,來耙入更高的利潤。一心想要出走去大陸的工業經常與希望它們放緩步伐的台灣政府起口角。目前仍留在台灣的工業都是中國外銷成品主要配件的供給者。所以中國對美國輸出繁華,台灣對中國的輸出也跟著增加。個人消費額加上貿易順差是構成國內生產總額的二個份子,從表面上來看,台灣的國內生產總額仍在繼續上升,這是對大陸輸出增加的關係,台灣消費者的收入和消費額也還在緩慢上升,主因是台灣將急速上漲的全民健康保險也算是個人收入和消費,這同美國的方策一樣。大學初畢業出來學生的平均薪水遲滯不動已多年,房地產市場低迷也有十年以上,台灣的整個經濟停滯不進也有好一陣子了。它已從「台灣模型」進入成熟型的製造業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貿易順差多等於是將自己的儲蓄送給有大量貿易逆差的國家去用,引起消費的萎縮。詳情請參考論文 122A4。這種情況同鄰近的日本很相似,祇是台灣的政治環境不同,所以它的未來要比日本不樂觀。


台灣之命運

台灣高科技工業的基本科技多多少少都是來自美國和日本,美日二國大力支持台灣政府企圖阻擋高科技工業出走中國大陸的措施,它們憂慮這種出走會大量增強中國的工業根基和軍事力量。全球化的最優先項目是讓企業家們得到最大的利潤,甚至不惜由中共來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強國。祇要全球化不改變,中國大陸對台灣高科技工業出走的吸引依然會是一趨向,台灣政府祇能延遲這不可避免的出走,但是無法改變這風潮。如果台灣最大的在野黨:國民黨贏得 二00八年的總統大選,我們可以期待出走的閘門再次打開,高科技工業就會大量的遷移到中國,除非能找到新的路來復甦台灣的工業,否則台灣就會成為一空殼,很快被吸入中國,成為它的一省。

對台灣來講,要找到一個可以取代現在高科技工業的產業將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它沒有香港的傳統和技巧,不太可能成為區域性的金融中心。現在台灣工業基礎是以電腦為主的高科技工業,新興生化工業的大小同範圍要很久以後才能同它分庭抗禮。時下熱門話題「鈉米科技」連對華爾街的投機者也引不起興趣。如果像在野黨期望一樣,不久的將來,台灣會回歸到中國手裡,它的工資會降低、環境會污染到同中國一色一樣,民主政治也沒有了,共產政權下是不容許民主的。那時候外資同已經出走的台商們又會高興雀躍的回到台灣,從灰燼中創造另一個奇蹟。

一心要去大陸的產業,等不到二00八年大選就要出走。它們用盡各種心機和手段來達到「出走大陸、賺大錢」的目標,「錢進大陸、債留台灣、消遙海外」是它們的如意算盤。在台上市的公司用不法手段向金融機構超貸,公司的最高負責人再運用各種方法洗錢,將超貸來的資金移出台灣,放入私人名下,再投資到大陸,東窗事發前不久,負責人先跑到海外,悠然自在,事發後,留在台灣的公司立即宣告破產,將一筆爛帳留給台灣全民去承當。最近這種金融掏空的數目已經達到數十億美元的規模。沒有人知道這種策謀延伸有多廣,也沒有人知道有多少水面下的金融火山等著爆發。市場上在傳說,許多台灣上市的公司在中國大陸都有投資,祇是在台灣正式的帳簿上不出面。

最近台灣出現了另一個複雜而又合法的策略,它是從華爾街學來的。近來台灣有一家高科技精密測量器的製造商想要同一美國的私募基金合夥,傳說它們的 策略是由私募基金買下台灣的製造商,將它由上市的公司轉變成下市的私人公司,登記在第三國如新加坡,然後再將整個公司搬到中國大陸。台灣政府起了恐慌,出來想要阻止這場交易,同時華爾街也有傳言,美國政府也起了恐慌, 唯恐這一來會增強中國的軍事力量,對私募基金施壓,迫它放棄這場交易。明眼人也知道,假如是一個和美國毫無關係的私募基金,美國又有甚麼辦法來阻止這場交易呢?許多在台的高科技工業對這策略都非常感興趣。國際的熱錢也留意到這趨向,熱錢似乎已經進軍台灣股市,近來台北股市開始節節上昇。私募基金要買下上市公司,一定要高價收買公開交易的股票,這樣早進場的熱錢就會大賺。最近台灣政府也屈服在這些要運用這策略出走工業的壓力下,準備放鬆限制大量出走的規定。

台灣迫切地要尋覓、培養獨特又不會大量出走的工業,尋覓這路唯有結合台灣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好不容易得來的民主自由才有可能成功。很不幸地,在循照台灣模型路線的社會中,躁急的箐英同一般民眾的第一要項是盲目而且一絲不苟的模仿歐美流行的時尚。在利益、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或被誤用的現代主義名義下,他們任意丟棄自己的傳統和文化,擺在台北圓環的白色大錫罐頭就是一例。祇要張開眼睛仔細看一看,文明的社會都不遺餘力的在保存它們自己的有形同無形的文化遺產。台灣的有心人也會瞭解,它們也必需不遺餘力的保護像圓環這種無形的文化財富。對研究全球化的學者,台灣杳然無蹤的圓環是否預言民主台灣的消失?將是一個重要的話題。

(意譯自Comment 39﹕forcastglobaleconomy.com)